茶葉
老謝家茶旗艦店

老謝家茶黃山毛峰茶園零星分布…

標簽:

老謝家茶黃山毛峰茶園零星分布在海拔近千米的高山深谷之中。茶樹終日與野花、森林相伴,與山泉、山雀為伍,在云霧中呼吸,在霞光中成長,得日月之精華,高山茶樹在原生態的理想環境中同生長,共繁榮。謝家傳人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原生態茶園,傳承黃山毛峰傳統采摘、殺青、揉捻、烘焙四大制法,生產的老謝家茶黃山毛峰形似雀舌、勻齊壯實、峰顯毫露、色如象牙、魚葉金黃、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醇、回味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堪稱茶中極品。

“老謝家茶”黃山毛峰歷史

老謝家茶,由謝氏第46代謝洪范創立于1910年(宣統二年)。1987年謝氏第49代傳人謝四十恢復品牌生產及銷售,創辦了黃山光明茶廠(2005年更名為黃山光明茶業有限公司)。

謝家制茶史

在宋代以前,古徽州地區制茶都是制作成團茶和餅茶,就是把茶葉采摘后,先放在陽光下攤曬或放在鍋中煮,然后搗碎用手工做成團狀或餅狀,再晾曬或用火烤干后貯存銷售。由于團茶、餅茶制作繁雜,且水份不易烘干,很難保存,于是在北宋嘉祐元年,謝氏—世祖彥俊公在富溪首創了“炒、揉、烘”的制茶工藝。該工藝是用柴火燒五桶鍋炒茶,而后手工在青石揉或竹篾揉床上揉成條狀,再用竹篾編成的烘籠和焙烘以木炭烘烤制成干茶,這種制茶法,當時人稱“謝氏炒焙法”。謝氏炒焙法的發明,淘汰了團茶、餅茶的制茶法,締造了黃山毛峰“炒、揉、烘”原始的制作工藝,后來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山毛峰傳統制茶技藝。

老謝家茶品牌創立

謝洪范(1885—1929),謝氏第46代子孫。跟謝氏祖輩學得一手制茶本領,不但茶葉做得好,而且經營有道,同時自創和總結了一套老謝家茶制茶秘笈。宣統二年,謝洪范將老謝家特制的“珠蘭細芽茶”(由于謝家采制的茶葉有一股蘭花香,芽葉又細又嫩,故稱珠蘭細芽),通過“祥馨永”茶號帶到清政府農工商部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參展。由于此茶品質上乘,風味獨特,獲得“銀牌獎狀”。

謝洪范為了將老謝家茶行銷海內外,獲獎后于年底在廣州白云開了一家“老謝家茶莊”,專營“老謝家茶”和黃山云霧茶。1929年(民國十八年),謝洪范因勞累過度,突患心臟病死亡,年僅44歲。由于謝洪范突然死亡,位于廣州的“老謝家茶莊”從此開始敗落,不久停業。但是,老謝家族仍然在富溪一帶以種茶、制茶、賣茶為生,老謝家茶技藝一直傳承到謝氏第49代子孫謝四十。

相關導航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