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功能主義是因為將功能強調到了極致才簡單,
德國的包豪斯設計學院于1919年成立于德國的魏瑪,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1933年學院被納粹政府強行關閉。包豪斯雖然短命,確實每個有意了解德國設計的人都會碰到的名詞。從這里開始,大眾設計和工業設計成為了設計的真正目的。
包豪斯的衣缽被成立于1953年的德國烏爾姆設計學院繼承并發展,烏爾姆進一步提出了理性設計的原則,開創了系統設計方法,使設計這個原本感性的東西變得標準化起來,而標準的一大度量,就是德國設計的精髓及準則:功能主義。“德國設計”雖然沒有法國的奢華浪漫、沒有北歐的溫馨鮮艷、沒有英國的還殘存貴族氣,卻能讓人一眼就能認出來,它是功能性的、實用的、理性的、經濟的、謙遜的和中性的。
對于德國設計來說,理性、人體工學和功能性是設計宗旨,絕不會因為商業壓力而放棄,頗有些存天理滅人欲的味道。同時還有一個標志就是其色彩和裝飾——以黑灰作為主要色彩;裝飾,就是沒有裝飾。“Lessismore(少即是多)”就源于德國設計。功能主義到了極致就是極簡主義。
不夸張地說,德國設計的辨識度恰恰來自其簡單得沒有辨識度。在展會中,德國設計的站臺是很搶眼的,因為那一片沉悶的黑灰和即便刻意柔化依舊散發出陽剛氣的作品能讓熱鬧的展會有一隅冷清、安靜。這種理性的設計也影響到了平面設計領域,烏爾姆設計學院的奠基人人之一,德國設計家奧托?艾什主張應該在網格布局的基礎上進行設計,以達到高度的理性化和功能性。他希望平面設計可以使閱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閱讀平面設計的文字或圖形,以獲得最高的準確性和最低的誤差率。用工業指導設計,但卻毫無幽默感、毫無文化個性。
也正因如此,讓德國汽車成為了行業標志,德國車以質量好著稱,有的時候到車輛報廢年限的時候,車上有的零件甚至一次故障都沒有出現過。MartinKropp(大眾CC設計組組長)這樣評價自己家的汽車:相對于美國車的大氣張揚和法國車的浪漫奔放,秉承了包豪斯的功能主義設計風格的德國車,普遍顯得簡潔、硬朗而中規中矩,造就了德國汽車沉穩低調和相對保守的外形,也使得德國車往往在技術和工藝上廣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