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 鐘表
上海飛徽專賣店

上海手表廠建立于一九五五年,…

標簽:

上海手表廠建立于一九五五年,是我國最大的手表制造工廠,累計生產上海牌手表達1.2億只,上繳稅利達52億元。曾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機電產品出品基地企業,被國家經委命定為大型一檔和一級企業。

公司仍以“精益求精”為企業精神,堅持質量第一,服務至上,價格公道的經營理念,不斷開拓、研制紀念手表、廣告手表、禮品手表和各類手表機芯的新款式,以滿足社會各界、機關團體、工礦企業、部隊院校的需要。并為周年慶典、開張志禧、會議留念、產品促銷定制各類禮品、紀念手表。

工藝技術

一、擺鐘結構

“死擺”改為“活擺”。民國29年(1940年)前,國內外所制造的擺鐘不論掛鐘、臺鐘都手工調節引擺桿(即擒縱叉的工作角度),被稱為是“死擺”。這種鐘對安放要求特別高,偏斜度2o時,就會停擺。民國29年,中國鐘廠工程師阮順發在設計三五牌擺鐘時,悉心研究,采取引擺桿與空心套管座連合在一起,靠一個三角形鋼絲彈簧的壓力,使擒縱叉與引擺配合在一起,在三角壓簧的作用下,產生偏擺現象時,能自動調整使“擺”始終處于垂直狀態,即使鐘的安放歪斜到擺砣近鐘殼,只要通過“擺砣”的慣性沖擊就能自動調整擺砣垂直度,不使發生停擺,擺脫了手工調節。這種“活擺”結構的三五牌擺鐘具有“掛歪擺歪,雖歪不停”的獨特優點。這是我國制鐘技術上具有獨創性的重大突破。

自動調節打點。民國29年以前,我國所制造的各類擺鐘都采用漸進式打點機構不能自動調節,只能用手順著時針撥,且須按一個一個鐘頭順撥過去,一經倒撥就要軋剎、亂敲點。民國29年,阮順發設計出自動打點跟蹤機構,將12只角凸輪和扇形齒裝在時針上,使時針不管順撥倒撥到任何一個位置,12只角凸輪和扇形跟蹤到一定的位置,保證在任何情況下,不會亂敲點。采用這種結構,可根據需要自由撥動調整時間,不影響走時系統的內在關系。當時間調整后,報時系統能自行調整時間,使三五牌擺鐘具有“倒撥順撥,一撥就準”的又一個獨特優點。

延長走時天數。民國29年前,在我國時鐘市場主要傾銷德制“J”字牌14天鐘、日制寶時牌8天鐘。是年,阮順發采用數根鋼絲銷子構成的形如鳥籠狀的齒輪替代軸齒,使走時報時延長到15天。民國30年1月,阮順發運用留聲機原理,重新設計風輪翼,用機械摩擦,使風輪速度減慢,使打點報時速度均勻,結構簡單,減少能耗,連續走時報時18天。民國33年,阮順發又改進走時結構,精制軸心軸套,提高光潔度,從而使走時報時達到21天。1964年,該廠科技人員又采用加長發條尺寸,并應用手表加工工藝原理,推行夾板小孔修正,軸頸拋光研磨,精沖輪齒,提高孔軸光潔度,引擺桿以鋁合金代鐵制件,使能量消耗得以減少。這樣,開一次發條可連續走時報時達31天以上。

提高走時精度。民國30年初,阮順發應用高精度天文鐘上的后退式擒縱結構,將原來的順齒運行的擒縱輪改為逆向運行。改進后,走時精度由日誤差40秒減少到20秒。1960年,由于擺鐘統一機芯設計成功,零件全部實行按圖生產,并規定了光潔度為△6一△7級的誤差,對原材料供應也規定了牌號、性質和規格,零部件加工精度為3A級,使走時精度提高,日誤差由20秒減少到12秒。后來由于應用手表夾板小孔修正等技術,提高零部件加工精度,走時精度日誤差又從原來的12秒進一步減少到1秒鐘以內。

二、長三針鬧鐘

鬧鐘從短三針改進為長三針,這是鬧鐘技術上一大創新。

1955年前,傳統的國產機械鬧鐘均是短三針款式。短三針鬧鐘結構主要是時針、分針的輪軸軸心都在鬧鐘中心,秒針輪軸和鬧盤的軸芯各偏一邊。

長三針取代短三針機械鬧鐘最早由大光明鐘廠和中國鐘廠研制。1955年6月,中國鐘廠工程師阮順發參照手表長三針的結構原理,精心設計出走鬧用一根法條驅動鐘機結構的我國第一只時針、分針、秒針的輪軸在同一軸心上的長三針背鈴鬧鐘。長三針機械鬧鐘走時系統工作原理與機械手表很相似,是通過旋緊的發條啟動擒縱調速結構,再把能量周期性地釋放給振動結構,帶動時輪、分輪、秒輪相等的平均角速度循環運轉。其心臟部位擺盤的設計又吸收了手表中的鋼榫頭和鑲嵌玻璃鉆作軸承,以提高機芯的耐磨性,延長使用壽命。

三、機械表走時精度

1962年,輕工業部頒布機械手表標準:規定每晝夜走時誤差幅度分為三級:不超過正負45秒為一級,不超過正負60秒為二級,不超過正負90秒為三級。此后輕工業部修改了部頒標準,規定不超過正負30秒為一級,不超過正負45秒為二級,不超過正負60秒為三級。

1958年,上海牌A581型機械手表每晝夜走時誤差正負為60秒。要提高機械手表走時精度技術,擒縱調速機構是重要關鍵,它是機械手表的“心臟”。由于加工難度大,光潔度要求高,一直是機械手表中最突出的技術薄弱環節。1965年,上海手表廠對A581型機械手表進行改型設計。擺輪擒縱調速機構主要零件,按照擺輪慣量要大,重量要輕的原則,將螺絲擺輪改為光擺,擺輪外徑由原來的10毫米,放大到10.3毫米,由于慣性半徑增大,并在等慣量與重量比原增大12.66%,并保持原力矩,擺幅可增大20°,擺幅的平立差減少15~20°,使每天走時誤差可減少5秒。為提高表機等時性和走時穩定性,調整擒縱機構工作參數,提高工作效率10%。改型設計后機械手表為SSIA型,使走時日誤差從60秒減少到45秒。

1972年,上海手表廠又把SSIA型慢擺手表改進為SSIK快擺手表。慢擺變快擺主要是通過游絲加厚,并縮短游絲長度,從而使游絲振蕩頻率由每小時18000次提高到21600次。擺輪游絲頻率越快,抗干擾性越好。同時,調整了秒輪與擒縱軸齒的傳動比。使每晝夜走時誤差由正負45秒減少為30秒,達到輕工業部頒布的一級表水平。

石英電子技術

石英技術是利用石英晶體的壓電特性做成的電子振蕩器,有較高的頻率穩定性,作為穩頻裝置和時間標準被應用電子鐘表之中。石英電子手表是當今各種手表中走時精度最高的,一年的走時誤差可控制在1分鐘之內。

上海鐘表行業石英技術的應用始于70年代初。最早由上海鐘表元件廠研制。1973年4月,該廠在郵電部519廠幫助下,首批試制出玻璃殼封裝的、頻率為20480HZ的棒型石英振子。接著又在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幫助下,試制出頻率為32768HZ棒型石英振子。1978年,上海鐘表元件廠著手研制3×8音叉型石英振子。1979年該廠根據七機部601廠的要求研制3×8特種頻率的石英振子。翌年5月,安裝在運載火箭上,為我國成功地向太平洋海域發射運載火箭作出了貢獻。

為適應上海鐘表行業石英電子手表薄型化、小型化的需要,1987年12月26日,上海鐘表元件廠向日本電波工業株式會社引進2×6小型石英振子生產關鍵設備和技術。具有加工精度高,檢測精確可靠,達到80年代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為石英電子鐘表實現國產化、小型化、薄型化創造了條件。

四、激光打孔

寶石軸承是手表中的關鍵性元器件,硬度高,可達到HV2100—2200即莫氏9級,僅次于金剛石。寶石軸承孔徑最小6絲,精度誤差±2微米,光潔度的一般要求。

打孔是加工寶石軸承關鍵工序。1959年下半年,最早打孔是仿效中國傳統補碗“拉胡琴”的打孔辦法,每天加工量多則8粒,少則2粒。后用小擺車和超聲波打孔。1962年7月,采用24軸高速打孔,每人每天可打孔2500~3000粒。1965年,激光技術在我國尚處于萌芽狀態,上海鐘表元件廠在復旦大學、上海光機所、上海輕工業研究所的支持下,采用釹玻璃激光技術和設備,于1971年獲得成功,使打孔速度從1粒10秒鐘縮短到零點7秒鐘,生產效率提高10倍以上。

1977年7月,上海鐘表元件廠調集光、機、電方面的技術力量進行WDY—IK快速激光打孔技術的研究。翌年2月,在上海光機研究所的協助下,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采用WDY-IK快速激光打孔機。上海光機研究所為該廠提供激光腔,上海鐘表元件廠獨自發明快速送料定位機構和光電自動系統。WDY—IK快速激光打孔機,打孔速率10~14粒/秒,廢品率為2%,孔徑精度±5~7%,圓孔內壁損傷小于10微米,打孔孔徑0.04~0.10毫米,充電精度≤3%。1981年2月,該打孔機獲輕工業部重大科研一等獎。翌年10月,國家科委在上海召開的全國激光工業應用討論會上確定WDY——IK激光快速打孔機為全國8項推廣項目之一。1983年8月,該打孔機榮獲國家發明四等獎。

相關導航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