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
黃皮膚旗艦店

黃皮膚是一款中藥乳膏,主要成…

標簽:

黃皮膚是一款中藥乳膏,主要成分有土槿皮、苦參、蛇子、地膚子等等,對引起皮炎、濕疹、手足癬,體股癬、花斑癬、牛皮癬、龜頭炎、女陰瘙癢、痔瘡、疥瘡、蚊蟲叮咬、痤瘡、水泡、白色糠疹、蕁麻疹等感染的葡萄球菌、念珠菌、大腸桿菌等有較強的抑殺作用,并能預防皮膚感染。

適用范圍

對引起皮炎(神經性皮炎、過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濕疹、手足癬(香港腳、鵝掌風、爛腳丫、腳臭、腳汗、手腳脫皮)體股癬、花斑癬(汗斑)、牛皮癬、龜頭炎、女陰瘙癢、痔瘡、疥瘡、蚊蟲叮咬、痤瘡、水泡、白色糠疹、蕁麻疹等感染的葡萄球菌、念珠菌(霉菌、真菌)、大腸桿菌等有較強的抑殺作用,并能預防皮膚感染。

“黃皮膚”中藥乳膏,源自一段真實而又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 在江西省樂安縣,有一座全國聞名的 “千古第一村”——流坑村。故事就要從流坑村的董氏家族說起,流坑董氏家族擁有燦爛的耕讀文化和驕人的歷史。在歷代封建王朝,流坑村出了多達34位進士,在朝為官者400多人。明朝時期,一位在翰林院做中進士者的董姓進士告老還鄉時,手抄了一份當時皇家御醫院的一種珍貴皮膚外用藥的秘方。 “玉尚珍瓊”,是專門用于治療帝王子女、嬪妃的皮膚疾病的特療藥。由于害怕受到朝廷的追查,這位董翰林在回鄉后就把“玉尚珍瓊”更名為“廣靈散”,并用它為家鄉父老治療皮膚病。其后,傳于董氏后人,但由于對被傳授此方者的品德及醫術有極高要求,因此獲得此方的人少之甚少。 清朝道光年間,流坑進士董光裕任江西糧餉轉運使,他手下的屬吏和船工由于常接觸悶熱潮濕的環境,許多人得了皮膚病。百治不愈,董光裕運用家族傳的良方——“廣靈散”為下屬配藥治病,結果藥到病除。同治年間吉水任縣令的董姓官員,不忍看到當地許多百姓廣受皮膚病的折磨,獻出了家族秘方——“廣靈散”為百姓治病。從此以后,“廣靈散”的配方才真正流傳至民間。而這“廣靈散”就是“黃皮膚”的前身。 “黃皮膚”的藥名真正形成于清末。在那時,吉安來了一位精通西洋醫術的歐洲傳教士。他為吉安達官貴人治好了許多疾病,但也因收取巨額的診費,而聚斂了巨額財富。不過他對皮膚瘙癢類疾病卻束手無策。當他得知吉水鄉村有醫治此類疾病的良藥時,立即去尋訪。據記載,傳教士曾想用重金購買此方,但不知出于何種原因,都未能如愿。當他問起此方的名稱時,鄉人告訴他:‘黃皮膚’中國人就用‘黃皮膚’!。在30多年前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此方又建奇功。一位吉水籍士兵利用家鄉所學的“黃皮膚”秘方,為許許多多處于悶熱潮濕、毒瘴彌漫環境中的戰友徹底解決了皮膚奇癢難忍的痛苦。 上本世紀初,這位老兵又用此方治好了一位受皮膚病困擾了30幾年的老華僑。湊巧這位老華僑的兒子,是江西報恩堂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盧方郁先生的朋友。當盧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后,立即找到這位老兵求得此方。后來,盧先生和老兵一起遍尋此方的資料,在幾張早已破舊發黃的毛邊紙上,才獲知黃皮膚就是聞名天下的“玉尚珍瓊”、“廣靈散”。 盧方郁先生獲得此方,并沒有立即采用,經過科學的配制,近300次的臨床試驗,取得了一系列的科學依據之后才正式投入生產。當我們問起盧總為何不取“玉尚珍瓊”或“廣靈散”而命名為“黃皮膚”時,他意味深長地說:“中國人就用‘黃皮膚’!我也是中國人,有著華夏炎黃子孫的黃皮膚。‘黃皮膚’這名字不僅僅是千百年來祖國醫學的傳承,更是一種中華民族氣節的彪炳!

相關導航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